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, 隐者自怡悦。相望始登高, 心随雁飞灭。愁因薄暮起, 兴是清秋发。时见归村人, 平沙渡头歇。天边树若荠, 江畔洲如月。何当载酒来, 共醉重阳节。这是一首怀人之作。张五名子容,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。孟…
宴 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, 畎入漳河一道流。莫听声声催去棹, 桃溪浅处不胜舟。长堤逶迤,水色碧明,东风鼓帆,桃花逐波。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,不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吗?然而,它的主题却是“离愁”。春天万象复苏,生机盎然,可是…
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, 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 春风不度玉门关。据唐人薛用弱《集异记》记载:开元间,王之涣与高適、王昌龄到酒店饮酒,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,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。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…
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, 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 更上一层楼。鹳雀楼,又名鹳鹊楼,据《清一统志》记载,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(今永济县,唐时为河中府)西南,黄河中高阜处,时有鹳雀栖其上,遂名。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述:“河中府鹳雀楼三层,前…
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, 不复理残机。思君如满月, 夜夜减清辉。《自君之出矣》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。赋得是一种诗体。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,故题首冠以“赋得”二字。首句“自君之出矣”,即拈用成句。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,表明了一个时间…
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, 欲卷珠帘春恨长。斜抱云和深见月, 朦胧树色隐昭阳。这首诗以一个“春色恼人眠不得”的花月良宵为背景,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,运思深婉,刻画入微,使读得如临其境,如见其人,并看到了她的曲折…
春宫曲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, 未央前殿月轮高。平阳歌舞新承宠, 帘外春寒赐锦袍。天宝年间,唐玄宗宠纳杨玉环,淫佚无度,诗人以汉喻唐,拉出汉武帝宠幸卫子夫、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,为自己的讽刺诗罩上了一层“宫怨”的烟幕。更为巧妙的是,诗人写宫怨…
采莲曲二首(其二)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, 芙蓉向脸两边开。乱入池中看不见, 闻歌始觉有人来。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《采莲图》,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。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,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、艳艳荷花…
出塞二首(其一)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, 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①飞将在, 不教胡马度阴山②。这是一首名作,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。清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说:“‘秦时明月’一章,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,盖言师劳力竭,而功不…
从军行七首(其五)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, 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 已报生擒吐谷浑。读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,可能对第五回“关云长温酒斩华雄”有深刻印象。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…
文学常识:汉赋四大家
文学常识:清朝八旗的由来、发展与兴衰
文学常识:词和曲的区别
文学常识:曲的内核是语态与唱腔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名相
文学常识:什么是五服
文学常识:书的别称
文学常识:诸子百家有哪些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科举称谓及知识
文学常识:国名地名的别称
文学常识:古代同学的称呼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书信常用词语
文学常识:中国第一部字典—说文解字
文学常识:文房四宝是指什么
文学常识:金圣叹的“六才子书”
文学常识:古代诗人的别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