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2册 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句 释义 出处 说 悦 yüè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 愉快 《论语十则》 女 汝 rǔ 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?” 你 《论语十则》 知 智 zhì 知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 聪明 《论语十则》…
“之”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,用法复杂。在此本文对“之”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。一、用作代词,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,不作主语,分为以下几种情况。1.第一人称代词,可译为“我”“我们”。如:“君将哀而生之乎?”(《捕蛇者说》)之:代“我”。2.…
按_______按诛五人 // 收摄按问(追究、查办)当_________表奏皆当死 //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(判罪)德(1)__________赵郡农民德之(感激)(2)__________周顺昌好为德于乡(恩惠)衔________文度深衔…
近几年,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,学生的失误形式是:1.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。在古汉语中,倒装句,一般说来,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。例如: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有的学生译成: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,筋骨的…
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:判断句、省略句、被动句、倒装句。一、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,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,叫判断句。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:1.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,如借用“者”、“也”等词构成。(l)…
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, 金樽对绮筵。离堂思琴瑟, 别路绕山川。明月隐高树, 长河没晓天。悠悠洛阳道, 此会在何年。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,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。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,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…
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, 魏绛复从戎。怅别三河道, 言追六郡雄。雁山横代北, 狐塞接云中。勿使燕然上, 惟留汉将功。这是一首赠别诗,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(姓魏,在兄弟中排行第一,故称)。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、凄苦悲切的窠…
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, 日暮且孤征。川原迷旧国, 道路入边城。野戍荒烟断, 深山古木平。如何此时恨, 噭噭夜猿鸣。陈子昂的诗,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,质朴明朗,苍凉激越。而这首五律,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,都在陈诗中…
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, 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 独怆然而涕下!《登幽州台歌》这首短诗,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、寂寞无聊的情绪,语言苍劲奔放,富有感染力,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。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。他直言敢…
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, 遥望黄金台。丘陵尽乔木, 昭王安在哉?霸图今已矣, 驱马复归来。这诗乍读平淡无奇,细想却含蕴深广。万岁通天二年(697),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,陈子昂随军参谋。武攸宜出身亲贵,全然不晓军事。陈子昂屡献奇计…
文学常识:汉赋四大家
文学常识:清朝八旗的由来、发展与兴衰
文学常识:词和曲的区别
文学常识:曲的内核是语态与唱腔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名相
文学常识:什么是五服
文学常识:书的别称
文学常识:诸子百家有哪些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科举称谓及知识
文学常识:国名地名的别称
文学常识:古代同学的称呼
文学常识:中国古代书信常用词语
文学常识:中国第一部字典—说文解字
文学常识:文房四宝是指什么
文学常识:金圣叹的“六才子书”
文学常识:古代诗人的别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