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优秀作文 > 学习资料 > 文学常识 > 戎昱《咏史》

戎昱《咏史》

文学常识 2021-07-18 02:21:58

咏 史

戎昱

汉家青史上, 计拙是和亲。
社稷依明主, 安危托妇人。
岂能将玉貌, 便拟静胡尘。
地下千年骨, 谁为辅佐臣。

中唐诗人戎昱这首《咏史》,题又作《和蕃》,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《云溪友议》“和戎讽”条。据说,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,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。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《咏史》,并说:“此人若在,便与朗州刺史。”还笑着说:“魏绛(春秋时晋国大夫,力主和戎)之功,何其懦也!”大臣们领会圣意,就不再提和亲了。这则轶闻美谈,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,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,讽刺辛辣。

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。唐代从安史乱后。朝政紊乱,国力削弱,藩镇割据,边患十分严重,而朝廷一味求和,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。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,视为国耻,痛心疾首。这首讽喻诗,写得激愤痛切,直截了当,一针见血。

在中唐,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,点明“汉家”,等于直斥唐朝。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,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。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。三联更鞭辟入里,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。诗人愤激地用一个“岂”字,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,暴露无遗。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?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?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。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,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,更加发人思索。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,愤激指责朝廷执政,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,仍不免稍用曲笔,为皇帝留点面子。

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,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。由于“社稷依明主,安危托妇人”一联,击中了时政的要害,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。

(倪其心)

我要评论 (0)

评论内容不要超过300

这篇学习资料《戎昱《咏史》》还未收到评论

学习资料
写作基础 作文指导 学习交流 写作经验 写作方法 文学常识
最近更新

宋代文学常识

06-16 07:01

唐代文学常识

06-07 06:52

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

06-24 08:12

两汉文学常识

06-24 04:55

先秦文学常识

06-07 04:39

古典文学常识

06-16 06:54

100个中国文学常识

06-06 15:40

文学常识清单

06-23 23:05
免费小说
栏目暂未开放
内容整理中,敬请期待。。。